86书屋 > 其他小说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27章 舆论生态
人群中的张溥,听着这些人的议论,感觉颇为可笑。

因为这些菜单,在《大明会典》上写得明明白白。他作为一个读书人,自然熟悉无比。

所以他在心中,笑这些人无知。

不过报纸上列出的光禄寺征收白粮数额,以及宴席上的花费,确实让他心惊。

通过这些数据,张溥明显认识到:苏松五府上缴的白粮,很多被光禄寺侵吞了!

这让出身苏州的他,如何能够忍受。

所以他看着报纸上的征文,立刻决定要写一篇文章,把白粮的危害说出来,提议免掉白粮。

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张溥没有立刻离开。他想要知道京城人想法是什么,以便在写文章时有的放矢,吸引他们的支持。

很快他就发现,京城的人对白粮多少大多不关心,因为这个税没有收到他们头上,甚至有一些人的亲朋,能够吃到白粮。

这些人说的最多的,是光禄寺的笑话。对听到衙门的糗事,似乎颇为开心。

一个酒客说道:

“要说光禄寺的酒饭,那可真不是人吃的。”

“我有个亲戚参加过衙门的宴席,说是宴上的饭都是冷的,酒多掺水而淡薄无味,每碟肉不过数两,骨头还要占一半。”

“勉强能下口的,就是光禄寺的茶汤——”

“它毕竟是热的,喝了能暖身子!”

众人听到这些,顿时轰堂大笑。对光禄寺最擅长茶汤这件事,感觉极为好笑。

张溥听到之后,则是更加气愤。因为光禄寺若是好好做饭消耗白粮也就罢了,他们这么糊弄人,每年还征收那么多白粮,让他如何能忍。

京城的人也受不了,一个在粮店工作的说道:

“光禄寺做的饭这么少,茶汤只需要高粱、糜子、食糖、干果就行了,它买其它东西干什么?”

“前些日子,还有光禄寺的官吏,到我们粮店里佥商采买。”

听得众人大奇,酒店的老板急忙道:

“这可不能乱说!”

“佥商采买是陛下早就废除的,现在都是采购。”

“这是圣上的德政,哪还有什么佥商!”

废除佥商采买这件事,是朱由检制定的对民间影响最大的政策。尤其是京城的商家和富户,对于废除佥商,可谓感恩戴德。这个酒店的老板,就是其中受益者。

如今听到有人说光禄寺还在佥商,他顿时出言警告,不让这个人乱说。

这个酒客当然知道废除佥商是当今皇帝的德政,不敢在这上面乱说话。但他实在是气不过,喝了一口酒道:

“我也知道是皇上的德政,但是光禄寺的官吏,实在太缺德了!”

“他们说是采购,其实还是采买。直接找到店里,给个定钱买东西,余款一直不付,半点没有消息。”

“前几天店里老板气不过,带着我去要钱,光禄寺却说早就已经给了。”

“你说这件事气不气人,是不是在佥商?”

这番抱怨的话语,顿时引起了许多人附和。不少开店的人,同样遇到过这种事。

如今明面上的佥商是没有了,采购的价格也都在成本价以上。但是采购时少付钱、甚至只付定金不给余款,那是常发生的事情。

很多商家对此,可谓敢怒不敢言。

光禄寺因为举办宴席,前些日子没少佥商。那些遇到的人,此时都在抱怨。

尤其是和内府监的采购对比,这些人纷纷认为,皇帝的本意是好的,内廷执行得也不错。是那些衙门的官吏,对皇命阳奉阴违。

此时,很多店家羡慕的,就是皇宫的供应商。虽然皇宫采购时要求很多,但是付钱时却很大方。所有的账都从顺天银行走,根本不会拖欠。

尤其是有了皇商的招牌后,会受到卫尉署的保护,不但地痞流氓不敢侵扰,衙门的官吏也很少打扰他们——

佥商采买的事情,他们是再没有遇到过。

所以一些商家想到内府监举行的采购招标,心里就忍不住后悔。恨自己当时不积极,没争取皇商资格。

想到内府监每季都要举行招标,他们已经打算好好琢磨上面的要求,争取在下一次招标时,能够成为供应商。

一时间,光禄寺茶汤的话题,很快转为对朝廷官吏的抱怨,以及对皇商的艳羡。认为在京城想要做好生意,就得成为皇商。

尤其是抄报行的遭遇,他们更是羡慕得不得了。那些报房被内府监入股后,只要经营上没问题,完全可以说是与国同戚。

更别说京城的报业,明眼人都看出在大爆发。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,纷纷都在冒出来。

在场的商家多有对此羡慕的,甚至想开办报房。不过在打探之后,他们又放弃了这个念头。

因为现在的报业,已经实行准入制。想开办新报房要经过协会认可不说,还要由礼部出版厅审核、工部商务司注册商标、锦衣卫舆情司认可……

不是手眼通天的人,根本做不来这些。

但是那些手眼通天的人,直接花钱购买报房的股份就行了,根本没必要新办。

所以在报业大爆发的当下,新开办的报房,反而非常的少。

只有几个报房易手,背后换了东家。

这些业内的事情,张溥听得津津有味,对京城的报业更加关注起来。

从光禄寺茶汤这件事,还有京城人对报纸上内容的讨论,他已经明显感觉到:

掌控京城舆论的不是生员,而是这些报纸。

他想要在京城获得和江南一样的影响力,就得在报纸上取得影响力。

现在,他打算先写几篇稿子,成为知名撰稿人。

回到太学之中,张溥就开始写文章。正当他在奋笔疾书时,一阵喧哗声传来,一人推门而入,大笑道:

“天如兄,怎么来了京城也不告诉我?”

“让我一阵好找!”

却是结束殿试的张采,听人说张溥进京成为恩贡太学生后,急忙找了过来。

张溥见到张采,顿时心中大喜,拱手向他说道:

“受先兄正在参加殿试,愚弟不敢打扰。”

“打算再过几日,去兄长那里拜见。”

“如今要提前恭喜兄长,将要成为进士!”

张采听着他的话,脸上故作不悦,说道:

“你我生死至交,还说什么拜见。”

“总不会因为我中了进士,你就客气生分吧!”

张溥不敢这么说,但他心里确实有这个担忧。因为中进士后不和以前的故友往来,那是时常发生的事情——

“贵易交,富易妻”,这可是《资治通鉴》的名言。

好在张采不是这样的人,和以前对他的态度没有什么两样。甚至还带了许多江南的士子,一起来探访他。

众人寒暄之后,又去酒楼吃饭。席间张溥提到之前听到的事,感叹道:

“以前我只以为白粮都被宫里用了,现在才知道很多被光禄寺浪费了。”

“这些光禄寺的官吏真的不当人,让江南百姓受了那么多苦!”

在场的都是江南人,对此义愤填膺。很多人纷纷表示,要在成为进士后,上疏言说这件事。请求皇帝废除白粮、彻查光禄寺官员。

对张溥写文章投稿的想法,也是纷纷应和。不时有人感叹,若非是殿试发榜在即,自己也要写文章。

张溥听着这些,忽然道:

“不能匿名投稿吗?”

“以前京城的匿名文书,可是为数不少。”

“而且我看报纸上,有很多都没用真名!”

张采听闻此言,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,急忙向张溥道:

“可不能匿名投稿!”

“文章的内容无关紧要也就罢了,若是涉及到告人,报房很可能提交给锦衣卫,让锦衣卫查探。”

“你看报纸上没用真名的,其实用的是笔名。他们的真名是什么,报房一清二楚。”

“《大明律》上,可是有投匿名文书告人罪。报房现在对匿名的稿件,那是一律拒收。”

亲身经历过报业的发展壮大,张采等参加会试的举子对报业的很多规矩都清楚,甚至曾经向报纸投稿。他们向张溥仔细讲解,说明其中禁忌。

匿名文书这一条,便是最大的禁忌之一。

如果有人匿名投稿、在文书上中伤他人,锦衣卫很可能对照笔迹,找出匿名的人。

所以写文章无论如何都不能匿名,甚至在报刊亭投递时都有可能被抓起来——

那些报刊亭的人,可都和锦衣卫有关系。

张溥听着这些,心中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个词:钳制舆论。

皇帝用这种方法限制匿名文书,可是比以前三令五申有效多了。

即使还有人写了匿名文书散发,相比大批量发行的,它们也没有多少影响力。

再想到新报房开设艰难的事情,张溥已经明悟到,皇帝在钳制舆论:

『京城的舆论形势,和江南完全不同啊!』

『我在江南的名望,难以用到这边来。』

作为江南士林的后起之秀,张溥在江南的秀才中,可谓一呼百应。江南的生员舆论,几乎被他把持。士林和民间的舆论,因此受他操控。

但是来到京城后,他发现自己在江南用的那一套玩不开。

京城现在的舆论受报纸影响最大,他在士林的名气再大,也需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才能影响舆论。

而且以他如今太学生的身份,也很难折服聚集京城的举人。

例如现在聚集着喝酒的众人,张溥能够感觉到张采对自己的态度没有改变,但是其他人对他,就隐隐带着得意了——

毕竟这些人不止是举人,还已经成为贡士、或者说是准进士。只要殿试放榜,就能有进士身份。

他们相比太学生,当然会感到得意。

所以张溥思来想去,觉得自己的文章要好好写。一定要一鸣惊人,在京城打响名气。

回去之后,张溥连夜赶稿,又删改了几次,终于在次日早晨,把文章投递出去。

以他如今的文采,这篇文章毫无疑问被《京报》录用,刊登在四月五日报纸的头版。

与之一起刊登的,还有各家报房的撰稿人写的文章,他们根据锦衣卫查抄的账簿,把光禄寺的疑点,一一挖掘出来。

还有人采访曾在光禄寺任职的官吏,揭露光禄寺的阴暗。

这些文章合在一起发布,引起的轰动无比巨大。很多官员都猜到,光禄寺在劫难逃,要被彻底整顿:

“账簿还可以说是老问题,佥商可是要命啊!”

“这是陛下在民间最大的德政,怎么会放任光禄寺败坏!”

很多人都已经想到了,皇帝在看到光禄寺仍在强制佥商后,会生多大的气。

朱由检确实很气愤,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,还有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佥商,把自己制定的采购办法,执行成佥商采买。

如果采购和采买一样坏了名声,那他改这个名字做什么?

以后皇宫采购,也要受到连累。

所以他当即唤来工部尚书薛凤翔,责问道:

“朕在年前就说过,工部成立商务司,以后统一采购。”

“怎么光禄寺还在自己采购,并且把采购执行成佥商采买?”

薛凤翔冷汗涔涔,辩解道:

“商务司事务繁多,一时忙不上来。”

“而且光禄寺用的食材繁多,什么都让商务司采购,时间长了容易坏。”

“所以他们要自己采购时,微臣只能答应。”

“谁料他们把采购变成佥商,强制从店里买!”

朱由检听得大怒,说道:

“光禄寺要自己采购,你就完全放手了?”

“统一采购的事情,朕是如何交待的?”

薛凤翔讷讷不言,朱由检盯着他逼问,薛凤翔只能说道:

“陛下说各衙门需要的东西,申报给工部商务司,把资金划拨到商务司账户上,商务司统一采购。”

“少府寺能够生产的,先从少府寺买。少府寺不能生产的,再对外招标采购。”

朱由检喝问他道:

“那你执行这个规定了吗?”

“谁给你的胆子,擅自给其它衙门放权?”

薛凤翔无话可说,只能跪地请罪。

朱由检对此实在无语,他是万万没有想到,薛凤翔连自己交待的事情都办不好。不请示不汇报,就把统一采购的权力,放权给其它衙门。

他能想到薛凤翔这么做,是为了和其它衙门打好关系。但是那样的话,采购的权力如何收上来?

所以他心中已经决定,要把商务司的事情,交给靠谱的人去办。(本章完)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